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萍 武瑛港 实习生皮光宇北京报道2023年1月,GE医疗作为一家独立公司在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上市,近日GE医疗正式宣布将中国战略从“全面国产、数字赋能、合作共赢”升级为“全面国产、无界创新、合作共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们看到国内还有很多未被满足的健康需求,这都需要通过医疗技术装备发展和产业链合作,以更具活力且打破边界的创新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临床需求的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途径。”近日,GE医疗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表示。
据了解,GE医疗每年投入逾10亿美元用于研发,其四大业务板块包括医学影像、超声、生命关爱和药物诊断。2023年1月底GE医疗发布2022年Q4及全年业绩,2022年全年实现收入183亿美元,同比增加7%,自由现金流18亿美元,归属于GE医疗的净利润为19.16亿美元。
上市后的中国战略调整
2021年11月9日,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 GE)宣布将分拆为三家公司——航空、医疗、能源,2022年底GE集团董事会已批准对旗下医疗健康业务的拆分,2023年1月,GE医疗从GE集团独立上市,截至2023年5月3日收盘,GE医疗总市值约36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500亿元。
GE医疗是GE集团旗下的医疗健康业务部门,是一家领先的医学成像、监护、数字医疗技术提供商,通过提供智能设备、数据分析、软件应用和服务,实现从疾病诊断、治疗到监护全方位的精准医疗,1979年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
张轶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GE医疗独立上市是GE整体转型的一部分,继GE医疗独立上市,2023年年底GE能源和GE航空也会再次分拆, GE医疗独立上市后有助于更加聚焦其专业领域,能够更快、更好、更聚焦地服务中国乃至全世界医疗人员。“完成上市后我非常激动,特别荣幸有机会参与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商业转型,这一定会被记入人类商业历史。”
同时GE医疗的中国战略也从2019年10月提出的“全面国产、数字赋能、合作共赢”升级为“全面国产、无界创新、合作共赢”。
据张轶昊介绍,未来GE医疗将通过四方面推进“无界创新”,包括:针对中国医疗行业的挑战,希望充分结合全球研发资源和智慧,实现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中国式创新;通过数实融合赋能多医疗场景的应用创新,互联网的下半场将是产业互联网,数字和实业的融合会更多见、更广泛、更深入;将目标聚焦在初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方面,推动专精特新成果的孵化创新和商业转化。
此外GE医疗还将推动产学研用合作和成果转化链条,具体包含五个环节——密切关注临床科研和高校科研的合作,深入参与临床科研项目;通过中国研发团队将科研项目进行研发转换;依靠国产供应链进行智能制造;通过GE医疗全球商业布局能力推动创新转化和规模化的商业落地;以及联合合作伙伴打通上下游链条,创造创新生态。最后反哺临床和医院,实现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
在 “合作共赢”方面,张轶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独立上市将加速GE医疗在供应链和生态系统方面的合作和投资,在完成独立上市的4个月之内,GE医疗已经在中国完成两项对外投资项目——对核心供应链的投资以及与国药器械成立合资企业。
据了解, 2023年2月24日国药器械与GE医疗签署协议成立医疗设备合资公司,初期将主要为中国的基层医疗和广阔市场提供包括CT和超声等在内的普惠型医疗设备,未来还将基于中国医疗大健康市场的发展和需求变化,进一步拓展其产品范围。
“GE医疗的投资决策周期视具体情况而定,但独立上市之后速度肯定会提高很多,例如过去两年,GE医疗在全球范围内的并购和国际战略合作接近20个,但在GE医疗独立运作之前,GE的医疗相关合作数量相对较少。” 张轶昊表示。
全面国产化
在本次战略升级中,“全面国产”仍然是GE医疗所强调的重点布局方向。
GE医疗方面介绍,将在推动全系列产品实现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增强智能制造水平,提高核心零件的国产比例,培养更多中国本土供应商,打造可靠安全且具有韧性的本土供应链体系。
据梳理,目前GE医疗在中国已经建有五大工厂,分别位于北京、上海、无锡、天津,位于成都的第六个工厂也即将启动建设。其中北京医疗影像生产基地已落成国内首条分子影像设备产线,已具备从分子影像、CT、血管机、X光机、手术机等全系列医疗影像设备的生产和制造,GE医疗的全系列超声产品也在无锡实现了国产制造。
张轶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2023年第一季度,GE医疗在中国销售的产品中,70%以上属于国产,未来该比例将继续提升,在推动全面国产化过程中,GE医疗会继续加大力度和提高速度。
据张轶昊介绍,近日GE医疗的PET-CT产线在北京投产——GE医疗是首个将PET-CT在中国落地的跨国企业。另外2023年下半年,GE医疗一款超高端CT产品也将落地中国,高端科研型核磁产品也会在2023年落地于天津工厂。
“从2019年10月GE医疗发布的三大战略来看,当时中国的医疗设备国产化政策与目前有所不同,但GE医疗四年前就决定要进行全面国产,而且差异化创新的基础必须是国产,国产和创新有重要联系,若生产基地不在国内,那么研发团队就很难让研发成果在中国有效落地。” 张轶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其实除了GE医疗,国产化也已成为其他跨国药械企业的重要战略。
例如“GPS”三巨头之一的飞利浦,2009年在苏州建立医疗影像基地,目前该基地已成为飞利浦全球唯一的综合性影像产品基地,覆盖研发、制造、供应链、服务、培训全套体系,生产包括超声、磁共振、CT等医疗设备。
另一巨头西门子医疗已在中国建立了其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涵盖CT、磁共振、X光机、超声、外科手术、放射、医疗电子、数字医疗、X射线管与组件等产品。并培育了超过200家本土供应商,供应链本土化率超80%,旗下放疗品牌瓦里安的肿瘤放射治疗系统Halcyon组件本土化率高达92%。
此外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多家跨国药械企业在国产化方面频繁进行布局。
例如3月14日,医科达与国药集团旗下中国医药对外贸易有限公司签署协议,成立国资控股的国际化医疗装备合资公司;3月24日,美敦力宣布达成两项重要的本土战略合作,主要围绕AED、智能骨科疗法等领域展开;3月底,阿斯利康表示将继续深化在华区域布局,助推中国高质量发展;4月24日,奥林巴斯与苏州工业园区举行签约仪式,宣布奥林巴斯中国医疗器械生产研发基地项目正式启动,这也是奥林巴斯首次在中国建立医疗器械生产研发基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