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日报记者 孙杰 通讯员 任振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座青土茅草小院落,院内桌椅板凳整齐布局,铁锹倚在院墙上,石磨、水缸、悬挂的红辣椒,营造出浓浓的烟火气息。目前,一个微缩版古风“农家小院”在黄骅市博物馆展出,吸引不少市民驻足参观并啧啧称奇。这座微景观小院是由渤海新区黄骅市市民王晓兰耗时两个多月制作完成的,构思细腻,形象逼真。
小手工玩出大名堂
小木板打造的桌椅,草根做成盖帘,牙签做锄头,直径仅1厘米的脸盆内还写上喜字、绘上锦鲤,还有石磨、压水机等都赋予这座小院浓浓的“烟火气”,而院内硕果累累的柿子树,让这座微缩版古风农家小院更显勃勃生机。
今年35岁的王晓兰,在当地的一家美容院工作。她没怎么学过绘画美术,接触手工纯属巧合,没想到如今发展成一项长期坚持并擅长的兴趣爱好。
“前两年,孩子经常在家上网课,我就买了黏土想让她在课余时间消遣放松,可她玩两次就没兴趣了。”王晓兰觉得黏土放着变干也是浪费,就随手照着画册捏起来,没想到这一捏竟入了迷。
不看教程,就按着图片模样慢慢摸索,不管是动物、人物还是花束,王晓兰都做得有模有样,全家人都惊讶于她的手工天赋。“捏成的图案越多,越有成就感,慢慢地就对手工上了瘾。”王晓兰介绍。
2022年,王晓兰看到一个手工制作微景观的视频。其中,有个别物件也可用黏土制作,她跃跃欲试。“要不要学?自己能做好吗?一旦开始就不能半途而废……”经过反复思量,王晓兰决定试试看,没想到一发而不可收。
“农家小院”微景观
重回故里寻找灵感
“我以前是个不太能坐得住的人,做黏土的一段时间我心静了不少。做微景观要更有耐心,才能逐渐找到感觉。”王晓兰说。尽管捏黏土有了一定手工基础,可是制作微景观时要用到泡沫板、木板、砖石、芦苇草等多种材料,还用各种水彩颜料配比调色,对于没有任何美术功底的王晓兰来说,难度可不小。
不过在王晓兰看来,制作微景观别有一番魅力:独立构思,能体验设计师和建造师的乐趣;另一方面则是对景观的还原,特别是一些老式场景,容易勾起深处的记忆。
在王晓兰学习制作微景观的过程中,她有幸结识了一位老师,给予她很多的支持和帮助。与老师沟通交流后,她将制作对象锁定为承载着满满幸福的儿时农家小院。
“屋边的鸡舍、栅栏门、院中的大果树、帮妈妈拾鸡蛋、跟爸爸树下乘凉,这些场景每每回想起来都很怀念。”王晓兰为了充分还原老院样貌,多次回村到老院转转,寻找童年的印记,不仅数清老宅院残存墙体上立砖、卧砖的层数,复制到微缩作品中,还向长辈们了解当年的故乡记忆,将每一个老物件的形状、居家摆放位置、老旧程度都熟记于心。
老师根据王晓兰的想法和描述为她绘制了图纸,严格按照土坯房的二十五分之一大小等比例缩小。拿到图纸后,王晓兰便开始着手制作。
王晓兰精心制作“农家小院”
复刻童年幸福院
为了呈现出最好的效果,王晓兰依照不同场景选择10多种材料。她使用塑泡沫板搭建房子主体,先将泡沫板按照图纸上的尺寸裁剪开来,然后用圆珠笔画出门窗、青砖,再使用专用刀片小心翼翼地塑型。在刻砖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最好的对称、规整性,王晓兰采用了最原始的“笨”方法——用刻度尺测量,常常因为一块小小的“青砖”,将之前两三天的成果推翻重塑。
在制作屋顶瓦片时,她将调好的石膏放入模具定型,每半小时可脱模20个小瓦片。“整个屋顶共用瓦片2000余片,这个过程确实有点熬人,耗时又麻烦。”王晓兰说,她却依旧乐此不疲沉浸其中。
最让王晓兰头疼的就是给房子上色,为了追求最逼真的青土效果,她反复调试颜色,从内到外为房子主体刮了四遍腻子,最后用染料为外墙上色,将外墙做旧,最终还原了早年间的青色土坯房。经过多次打磨,王晓兰终于完成了房子的主体部分,茅草屋顶则是在公园旁的水池里就地取材的芦苇。
耗时两个月,看着眼前熟悉的院落,王晓兰觉得格外满足。“这就是我儿时居住房屋的影子,制作它时,我回忆起许多儿时的欢乐时光。”